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对第八届“九三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共宁夏区委、区政府,银川市委、市政府对举办这次论坛给予了大力支持,九三学社宁夏区委、银川市委为这次论坛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能源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2011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9倍,欧盟的3.4倍,日本的4.5倍,2012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11.6%,却消耗了21.3%的能源;与此同时,由于能源资源的低效利用,2012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达标率仅23.9%,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12.2%,全国198个城市近六成地下水质为差,其中16.8%为极差;今年初我国大范围、长时间严重雾霾,影响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6亿;全国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湿地湖泊萎缩等问题突出。这都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坚持生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一同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理念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次问题,探讨解决的办法。在这里,我想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生态资源分配及补偿问题。首先,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生态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社会阶层间、企业和普通百姓间公正、有效的分配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也是实现各区域、各领域均衡发展的保障。目前一些地区在进行小流域治理中,尝试以“出境断面水质”划分各地区责权和生态补偿,就是对生态资源分配问题的一种尝试。未来我国将逐步建立排放许可证制度,碳、硫排放权交易制度等等,合理确定各地区排放指标实际上就是生态资源的分配问题。怎样通盘考虑行政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各项因素,从宏观上公平、有效分配生态资源,需要认真地探索。其次,是关于“外部性”的问题,以河流为例,如果下游污染,主要影响的是本地区,对上游地区影响较少;而上游地区污染,影响的却是整个流域。因此,上、下游污染带来的“外部性”程度是不一样的,上游地区承担了更多的生态责任,这一点在生态资源分配和补偿中需要充分考虑。此外,还必须研究跨区域、多层次协调机制问题。同样以河流为例,美国的田纳西河、密西西比河通过流域管理委员会制度实现了综合治理,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甚至实现了跨国界协调治理。而我国大江大河虽有水利委员会等机构,却始终难以形成有效地全流域综合整治。如何通盘考虑环境容量和经济发展,建立起整体规划、区域协调、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生态资源协调机制,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是产业发展问题。产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支撑我国未来若干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深入地、客观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吸收世界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的经验,走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如芬兰将低碳技术80%的科研力量和65%的产值整合为“清洁技术集群”,大大增强了产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我国则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比如,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应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限制开发区主要应发展现代农业。但实践中,各地热衷于上“大项目”、产业发展模式趋同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如“十二五”期间把钢铁作为重要产业的省份达26个,石油化工作为重要产业的省份达25个,产业重型化趋势还在强化。而限制开发区年轻劳动力大多进城经商务工,留守老人难以接受测土配方、标准化生产等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怎样解决这些现实约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另一个需要我们研究的是生态理念下第三产业发展问题,虽然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在第一、二产业,但第三产业直面广大消费者,对完善生态产业链作用巨大,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生态意识的形成。比如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一方面为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也向千家万户传播生态环保理念。
三是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调节。发展生态文明,需要综合利用行政、经济手段。既要强化行政约束,利用好“看得见的手”,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利用好“看不见的手”。发挥行政手段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要构建综合的、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统计体系和指标体系,摸清生态环境底数,确立可量化、可监测、可核查、可报告、可追溯的生态建设目标。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认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不但应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资源持续利用和经济资源对生态的投入;也要纳入反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生态化程度指标,比如清洁生产企业比例、绿色出行率、生态建设社会参与度,等等;还应包含如“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净输入”等区域外部关系指标。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环境成本和收益的内部化,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比如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就要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要激发环保企业活力,就必须通过激励和约束,让节能环保、绿色生态产业有利可图,让不环保、高能耗产业付出成本。例如,我国还没有独立的环境税税种,若尝试采取环保税、碳排放税等,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收税,并将税款用来补贴生态农业经营者、绿色工业企业、环保机构,就有利于外部成本和收益的内部化。在这方面,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有很多成功的探索,比如荷兰2004年环境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比重14%,而环境税收入大都作为专用基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另外,还需要采取多种手段为生态产业提供支持,例如推出企业生态债券、建立生态风险补偿基金、引入生态保险,等等。
四是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全社会所共同享有。我们要加快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生态文明理念已经被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甚至几岁的儿童都能自觉地将垃圾分类以便循环利用。而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法令 ;唐代也规定当街乱扔“污秽之物”,不仅行为人要受到“杖六十”的惩处,“有司”也就是有关部门同样要追究监管不力的连带责任 。可以说生态环保的理念自古有之,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特征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怎么样借鉴古今中外生态思想,形成新时期的生态文明理念;怎么样让生态文化成为大众文化,使生态道德成为全民道德;怎么样既保障群众生态领域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又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形成理性的生态观念,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悉心探究、仔细琢磨的问题。
九三学社中央多年来一直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们通过系列的调研、论坛、专家座谈等方式,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汶川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川西北高原地区生态建设、黄三角国家生态示范区、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水污染防治等问题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成果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党和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了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发展模式的全方位变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紧迫的任务,也将面临很多新问题。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能让大家充分交流,也希望通过交流能够相互借鉴,启发思维,形成有份量的成果,提交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参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