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苏轼的三个朋友——读《苏东坡传》有感
发布日期:2024-10-21作者: 医卫一支社 黄璨浏览次数:2040
作为广为人知的一代文豪,苏轼曾是中国文化最有力的代言人之一。
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了12位公元1001年到2000年的“千年英雄”,苏东坡成为亚洲唯一入选的人物。
就连毛主席都是苏轼的“才华粉”,他认为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豪迈奔放,一扫晚唐五代词家柔靡纤弱的气息”,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被他称为“千古绝唱”。
然而苏轼留给世人最大的财富,不是文采斐然的诗词歌赋,而是他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乐观和豁达。正如林语堂在写作《苏东坡传》时感叹的那样:“苏轼的名字已经成为记忆,但是他所留下的思想的快乐,和心灵的喜悦,是万古不朽的。”
比如,同样是写对故人和故乡的思念,王安石怀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遗憾,而苏轼有的却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希望;同样是送别,王维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伤,苏轼带来的却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安慰;就连自古让人悲寂寥的秋天,在苏轼眼里都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灿烂。
也难怪余光中会把苏轼奉为“最理想的人生旅伴”。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也不要跟杜甫一起,因为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苏东坡就很好,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苏轼的诗词,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派。然而苏轼的一生却充满了苦难,跌宕起伏。生活上,苏轼多次遭遇至亲离世的痛苦: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3岁时因得罪新党被关押狱中一百多天,饱受折磨;49岁时,苏轼老来得子,然而这个被他寄予了“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孩子,不到一岁便夭折了。
仕途上就更不用多说了,苏轼的后半生,曾经历了震惊文史的三次贬谪。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调任湖州知州,后被贬至湖北黄州;元佑八年,苏轼又因“讥刺先朝”的罪名被贬到广东惠州。绍圣四年,年逾花甲的苏轼又因政见不合,被贬海南儋州。 后在北归路过江苏镇江的金山龙游寺时,苏轼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回顾了自己漂泊的一生。写下这首诗的两个月之后,苏轼在常州病逝。
为什么“一直在失去,一路在漂泊”的苏轼,在逆境中依然能活得洒脱快乐?在读了林语堂所书的《苏东坡传》后,我理解了苏东坡乐观心境的由来,正是因为他交到了以下三个朋友。
首先,是和食物做朋友。因为爱吃的人,心情不会差。
苏轼在贬谪的途中,特别善于用吃来调节心情。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黄州,苏轼研究出了东坡鱼、东坡肉、东坡羹等数种美食;在惠州,他又发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就连到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儋州,苏轼仍能食蚝而美。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食物不仅能够带来味觉、视觉上的感官愉悦,还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美食家,诸如汪曾祺、蔡澜等都是乐观主义者的原因所在。
其次,和积极的人做朋友。因为彼此温暖,好过独自发光。
苏轼的朋友很多,他曾说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天下人在他看来,无一不好人。其中心态积极的人,也同样影响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比如他的弟弟苏辙。苏辙虽然是弟弟,但是相较于兄长苏轼的放纵不羁,他显得更为沉稳,一生寡言持重。他曾写诗劝慰苏轼:“从此莫言身外事,功名毕竟不如休。” 这个“休”字,就高度概括了苏辙的人生态度。苏辙认为“一日空闲长似两日,所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度过,那他实际上等于活了140年,这是追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因自小体弱多病,苏辙一直都在研究养生,因为信仰佛教,他的日常娱乐就是参禅打坐,晚年时还研习过瑜伽并将其传授给了苏轼,瑜伽和冥想都可以通过增强自我意识来调节和管理情绪,这些行为习惯,多少也影响了苏轼的后半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和当下做朋友。因为过好今天,比过好千万个明天更重要。
苏轼谪居黄州时,为了养家糊口,曾在城东郊外的野坡垦荒种地,修建雪堂。他亲自拾瓦砾、种桑苗、收稻草,盖茅屋,每天风吹日晒,脸色比墨色还深。苏轼真正意义上脱下了文人的长衫,穿起了农夫的短褂。而这段日子,也是苏轼创作精力最旺盛的一个阶段,他的诸多名篇,诸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等都是创作于这个时期。
而苏轼这段“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经历,也让我想起了电影《功夫熊猫》里非常经典的一句台词。“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but today is a gift.That‘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Present在英语语境中既有“礼物”的意思,也有“今天、当下”的意思。上面那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昨天是历史,明天是未知,但今天是礼物。
是的,我们不必为昨天已发生的遗憾耿耿于怀,也无须为尚未到来的明天而感到恐惧,我们能够做的,只有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把今天的每分每秒都当作礼物,去珍惜,去歌颂。
我想,苏轼没有听过这段对话,但他一定会认同“把今天当礼物”的处世哲学。正因如此,他才能如《定风波》里所记录的那样:出门在外,中途遇雨,只要你享受当下,淋雨的狼狈,也会变成“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