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不仅仅是指经济的现代化,而且也包括政治的现代化,而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治的民主化,即实行民主政治。政治民主的实现,一个健全自律的民主社会的建立除了制度安排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出无数健全自律的高素质的具有民主意识、民主能力的人才。而高校正是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发源地和集中地,因此高校民主教育的情况对于整个社会民主化的进程都有重要意义。
现代大学传统脱胎于欧洲基督教会,宗教对世俗权力有一种天然的抵制倾向,因此现代大学从一诞生就与高校民主的精神有了密切的血肉联系。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学从其诞生一开始也就一直是提倡民主、宣传民主、推行民主的策源地。可以说,自治、民主是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和支撑点,没有高校民主,就没有现代大学体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民主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主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民主化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教育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现条件;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也为高校学生民主自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根据。
从社会层面来说,目前我国庞大的在校大学生队伍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高素质人群,他们的民主意识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从高校层面来说,首先,大学生是高校的投资人、消费者和受益人,是高校的主人公,离开了学生这个成员,就谈不上学校的教育。他们有权利管理学校、管理自我,通过加强民主自治建设获得自我发展,并且为高校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其次,在高校中开展民主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变更的现实需要。再次,加强民主教育是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
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化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民主自治能力。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民主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我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地增强民主意识,培养民主素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话题。
二、我国大学生民主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大学校园里的教师和学生的民主观念和意识更趋于活跃。各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主公平平等协商等方面维权护权的社会行为表现给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民主生活经验和感性体验。
在校园生活和班级体活动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民主实践欲求,呈现出以下突出的特色:1、参与意识强,敢于维护切身的权益,民主的主观需求强烈;2、追求公正平等的待遇和机会,善于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意识来争取个人民主价值目标的实现;3、监督意识强,敢于揭示问题,勇于从不同渠道反映批评建议的意见。
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大学生民主缺乏有效的规范,特别是高校在学生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当前高校民主在执行的措施之中,其职能发挥严重不足,形式更多于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学生管理理念存在误区。在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主要是指学校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团委和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学生政治辅导员。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来看,辅导员队伍存在人员严重缺编,日常事务繁重,形成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误区,进而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精力涣散,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力不从心。此外,目前很多高校教育管理理念也存在问题——将学生管理简单定位于管理学生,按照校纪校规去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把学生管理的重点放在纪律要求和行为控制上,以管住学生不违纪为目标。这种管理方式剥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利和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第二,大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机制、形式存在问题。长期以来,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参照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造成了高校在管理中过分突出行政意志,对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认识有偏差。实际工作总是“遮遮掩掩”甚至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从而使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受到一些打击。另外,高校学生管理也存在侵害学生正当权益的现象。高校学生工作的不民主或者民主渠道不畅通,造成各种问题产生。虽然于2005年9月1日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增设了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这是学生管理民主化的进步,但是由于其具体的实施方法还未设定,各高校认识不一、操作起来参差不齐。目前不少高校发生的关于学生与学校对簿公堂的事件,就是此类情况的反映。
第三,作为大学生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团、学代会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团代会、学代会是学生参与学校学生民主管理的最主要形式,是广大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形式。但是,现在团代会、学代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团、学代会的召开似乎成了团、学干部任命程序化和合法化的代名词,没有充分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的作用。多数学生干部的候选人都是由上届学生会成员、辅导员推荐的方式产生的,选择面很窄,没有做到充分发扬民主,所以大多数同学参与不积极,在一边冷眼观看。另外,学生会的“官方”气味越来越浓,学生会渐渐成为“争权的器具”。高校的学生会仅仅成为少数学生干部锻炼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甚至成为少数人获取个人政治资本的工具,而失去本身应有的意义。
第四,高校缺乏强有力的学生民主自治组织。在现行高校普遍实行的管理架构中,学生处于被教育、被管理的位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大学生缺乏强有力的自治组织和利益代表机制参与学校管理,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而目前,高校学生会的功能更多地体现为传达校方权力意志,而不是表达大学生自身的利益诉求。学生会干部存在着“权利校方给,舞台组织搭,对上不对下”的错误观点。学生干部的定位只是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任务,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教育学生、协助学校老师组织各种活动,所以多数情况表达的是校方意志,而不是通过民主自治活动锻炼能力、培养广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在参与学校管理上体现大学生的“高校第一主体”的地位,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所以学生民主自治组织的性质没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其先进性、优越性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都造成部分大学生民主意识逐渐淡薄,从而对国家社会事务缺乏有效关怀;学生与校方乃至政府社会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矛盾容易激化,对立事件增多。
三、大学生民主意识培养方式探索
首先,学校领导尤其是大学校长要增强培养学生民主素质的责任意识。因为校长的领导不仅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能否充满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影响到一个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否拥有民主参与意识、关注共同体生活的观念。因此校长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具有民主社会所要求的主体素质,成为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大学校长应有领导学校实现对民主社会的责任的观念,应以高度的公民责任感承担着对民主社会的责任。
其次,在学校管理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中国的大学实行的仍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学校的权力都集中在行政层手中。在高校内部管理的权力结构中,学生权力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甚至还没有从政党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覆盖下独立出来。要培养大学生的民主素质,以引导将来中国民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而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民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在为民主生活做准备,是培养他们民主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三,在社团管理中,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自由、民主的涵义和限度,了解权与责的关系。通过学生民主的管理和处理方式,使大学生强烈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使他们的民主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到真正的民主生活,从而渐渐养成其民主素质,为以后真正的民主政治生活做好准备。
第四,在班级管理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班级是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学生各种交往活动的平台,也是学校进行教育和管理最基本的行政性组织。要搞好校园民主建设,就必须转变大学生班集体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模式,使大学生班级管理民主化,而且要加强大学班级的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角色转变,使其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并加强其民主作风和民主行为的修养,从而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大学生在校园民主氛围中切实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
最后,在教学过程和学术研究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和学术研究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通过在教学过程和学术研究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通过教学民主和学术民主,可以培养学生的一定的民主素质。在教学过程和学术民主中,教师不应被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所禁锢,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忽视大学生的存在和参与,而应当将学生摆在同等地位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高校校园民主在培养大学生民主素质方面是意义深远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民主生活的环境,使广大学生学得民主的规范和政治游戏的规则,接受民主的信念,养成民主的行为习惯并将民主制度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当这样一批具有民主倾向的人群走向社会之后,他们就会把这种“民主”的管理方式带到他们所在的各个领域,并逐渐的扩散和蔓延,从而最终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民主文化。这种民主文化的发育和成熟,最终又会推动和影响着整个国家民主制度的巩固和进步。而国家民主制度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着民主文化的进步,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